Green Pen | 地球日:2ºC大限 (2/2)
- backpackmonks
- 2015年4月23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
23.04.2015 星洲日报副刊
報導:本刊 鄭鳳雲
攝影:本報 黃冰冰
阿姆斯壯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時,說了一句話:“我沒有想到地球那麼美麗,它就像一顆泫然欲泣的眼淚。”
這顆太陽系中耀眼的藍色星球,在工業革命後正發生風起雲湧的改變。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推動經濟巨輪的同時,人類也正一步步逼近攝氏2度的大限。
——
全球氣溫升高會帶來連鎖效應,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在2007年提出2度閾值概念,呼籲各國政府協力將地球溫度上升控制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攝氏2度以內,人類才算“安全”。
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(SDSN)總監杰弗瑞·薩克斯教授說,過去的一萬年間,地球的溫度一直在平均溫度的正負攝氏一度內波動,但自工業化以來,我們已經將全球氣溫提高了0.9度,並且正走在提高4-6度的不歸路上。
“為什麼是攝氏2度?因為如果超過這個閾值,我們的食物供應、生態、水循環等將逐漸崩壞。如果要防止全球均溫超過工業革命前的攝氏2度,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超過1兆噸。”
一兆噸的二氧化碳有多少?
目前,全球每年排放360億噸二氧化碳,換句話說,以目前燃燒化石燃料的速度來看,不用30年,我們就將達到上限。
——
【政治和環境】
要在短短30年內改變人類過去數百年來的生存模式,也許只有通過政治力量才可以辦到。然而從古至今,政府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,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。
“一年前當我前往巴西聖保羅時,那裡正發生大干旱,這是一座有2千萬人口的城市,所以你一定認為這樣的乾旱肯定會引起當地社會的關注。於是我問,這裡到底怎麼了?政府做了什麼?但得到的回答是‘噓!’”杰弗瑞食指放在嘴前,小聲地說。“‘噓!世界杯要來了,別提乾旱這件事!我們不想任何事影響到世界杯!’”
政治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,政策可以大力雕刻自然地貌,反之環境條件變更也可以改變政治格局。極端天氣被認為和中東部分的暴力局勢有關,敘利亞在經歷了10年嚴重乾旱和3年極度乾旱後,飢荒和連年大旱觸發了暴力事件發生。2011年大規模暴力示威使政府倒台,並致使外部勢力滲透敘利亞,一些嚴重地區生靈塗炭,人民僅能以雜草果腹。
【過去的錯誤】
我們是最近幾年才發現地球出了問題嗎?不,老早就有人在高聲呼籲,希望有人可以停下腳步對環境問題給予重視,然而這樣的警訊一直為人所忽視。直到近年大自然開始反撲,對經濟、政治和人類生存造成不容小覷的破壞後,人類才終於開始正視這個問題,而此時我們和危險邊緣之間只剩攝氏2度的距離。然而,這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。
問題1:不夠積極
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(Earth Summit)上,各國領袖就氣候變化、生物多樣性以及沙漠化問題達致協議。20年後,《自然》科學雜誌指出三項協議的內容沒有一項被落實,二氧化碳濃度曲線持續飆高、生物多樣性依舊快速喪失、沙漠化現象逐步擴大。
“這些協議都非常棒,只有一個問題——它們從未被落實。”杰弗瑞露出苦笑。
問題2:政治角力
實際上,2015年將有3個重要峰會舉行。除了地球峰會,還有一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。人們也許還記得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,當時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,每個人都抱持很高的期望,認為全世界終於要達致氣候變化協議了,而這一切都將在哥本哈根發生。
失敗了。他們沒有達致協議。
美國和中國之間有複雜的政治角力。在氣候問題上,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,比美國高出一倍,但中國認為,以人均碳排放量來看,中國還遠遠落後於工業化國家,他們仍是發展中國家,而且1992年達致的協議中指出,發達國家應該首先採取行動,但美國從沒恪守承諾。
“中國雖然有意在這個課題上做些什麼,但要求美國必須先開始。而美國又說,我們不會採取行動,除非中國先開始!”兩個泱泱大國如孩子般不肯退讓,讓杰弗瑞笑着搖了搖頭。
問題3:反應太慢
就像我們知道人類活動所釋放的二氧化碳中,有超過90%來自化石燃料,但依舊無法馬上拋棄這個用了200年之久的能源,在氣候變化問題上,要做出改變,也有如拉動一輛生鏽的拖車上山,可想而知,過程將無比艱辛且進展緩慢。
“2010年的氣候變化大會上,與會者認為氣候變化問題非常‘緊急’,從1992年簽署協議到現在已經過了18年,所以要盡快採取行動。”
於是他們定下了一個有趣的時間表來對氣候變化課題做出“迅速”反應:5年後達成協議,再用3年時間批准,然後在2020年生效,前後總計10年才開始執行。
杰弗瑞挑了挑眉笑說,“這不是笑話。”
問題4:誰來買單?
今年兩個針對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,將先後舉行,這時發展中國家急了,“等等,誰來買單?你們好像要求我們這些落後國家做很多事情,停用煤炭、使用綠色能源,我們將深受影響,發達國家該做些什麼?”杰弗瑞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指出。
“發達國家總是對發展中國家做出很多承諾,實現的卻很少。無論如何,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意在今年7月舉行另一場峰會,探討可持續發展的融資課題。融資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,”杰弗瑞想了一下,又笑說,“其實也不復雜,不外乎就是錢的問題。”
——
【其實還有希望】
各國政府都同意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,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,對杰弗瑞來說,這不完全正確。
“這是可能的,但需要通過大規模的去碳工作。我目前領導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網絡(SDSN)由一隻來自15個碳排放大國成員組成,他們研究如何為這些國家,包括美國、中國、印度、俄羅斯、歐盟等制定深入的去碳化計劃,這需要完善的政策、科技新突破以及一個清楚的全球共同目標……而這些要在今年12月氣候變化大會以前完成。”
想到這裡,杰弗瑞打了個哈欠說,“啊,我累了。”
【結語】
科技的突破讓地質年代首次被人類改寫,短短兩百年就鑄成人類世的到來;也一樣是科技,史無前例地改變了地球的物理本質,根根煙囪在升起的同時,除了帶給我們蓬勃的經濟,也催化我們步步走向攝氏2度邊緣。還好一切不算太遲,2015年,就看各國領袖是否可以摒棄政治分歧,讓人類再次運用科技的力量,逆轉環境崩壞的頹勢,書寫真正屬於人類的全新世代。
【可持續發展】
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定義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要求,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,如今包含了三個要素:經濟、社會和環境,換言之,在提高國民生產總值的同時,也必須確保每個人都享有更好的生活水平,間中使用的手段必須讓環境得以持續發展。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