囡囝自语 | 在树林间沉睡——Rainforest Tree House
- backpackmonks
- 2015年7月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如果给你选择,你想要住在怎样的房子里?
我一直对树屋情有独钟,虽然在此之前我未曾踏入、甚至亲眼见过一间真正的树屋,只因Instagram红人Foster Huntington,让我看到了他亲手打造一间属于自己的树屋,为的只是回味小时候和家人在里面度过的美好时光,而毫不犹豫地放弃在纽约的高薪生活。
顺应山势而建,依树枝纵横交错的脉络而构造,风向、高度、阳光、湿度,无不和 自然沟通一番。树屋不仅仅是拥抱自然,更是化为其中一份子,唤醒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的沉睡记忆,在暖湿交替,微风阵阵下,共生共存。
许多人必定认为,这样的生活便是隐士,必得往深山里钻才有属于自己一片天的可能,交通必然不便,往来困难,真要这样做,岂不是避世隐居,断绝外界往来?
上周我前往的Rainforest Tree House,就完全不是这样。
在柔佛新山蒲来山脚的树屋,距离市区车程区区二十几分钟,就能一下子从虫鸣鸟叫中,回到闹哄哄的城市。其实这样的一片净土,从来未曾离我们太远。是我们的心,把它搁置在遥远的以后。
树屋主人告诉我,建造树屋过程艰辛,耗时耗力。
想想,从山脚走上树屋所在地,是陡陡的300个阶梯,开垦之初,必然先以人力凿出梯子雏形,再一根根材料扛上山腰,每一步路,都是踏踏实实的,毫无捷径。水管、电缆、建材,山势不允许任何建筑工地常见的器材,这一切几乎都是双手劳作后的成果。
有时候想想,他妈的,这么辛苦建这些东西,到底为了什么?
这是他疲累时说的气话。他当然知道自己为了什么。六间造型结构各异的树屋,不是为了他自己一人而建,辛苦从山泉引导而下的水源,肯定也不是为他一人饮用。他的格局设想的更大。这一栋栋树屋充当了城市人和自然之间的桥梁,伸手向已经与自然隔绝的我们示好。当人们愿意走来,也许总有些抱怨,这里不好走、那里不舒服,可当终于静静躺在席子上,眼睛咕噜噜地瞪着透进树屋里的道道暖阳,身子不自觉慢慢放松,耳根也传来喧闹初时所没有听见的窸窣鸟叫。这时,自然也才有空间,悄悄走入人们清空洗涤的心灵。
树,是自然的产物,屋,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需求。Foster Huntington为了儿时记忆而建造树屋,Rainforest Tree House主人一开始也不过建来玩玩,可当树屋越来越大逐渐成型,他们都发现了树屋不再只是树和屋的结合,更是自然和人类相处的重新定义。

山脚下是树屋主人生活起居之地,他细心引导这片原本不适合耕种的土地,冒发成生机勃勃的菜园。

瞧,挖出了两根番薯。黄梨盛产的季节,余下的黄梨便用来喂养土地。

一间树屋三五个人劳作,也要三个星期才能完成,一间可容纳6-8个人。

边走上树屋,树屋主人边向我解说当时是如何一边搭条,一边往上延伸。

炎热下午,山脚下是一片如沙漠般无生机的死寂,步入树屋里却沁凉无比,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,一点也不觉得燥热。

每栋树屋还有自己的阳台,挂上吊床往上一躺,一个下午也就过了。

层层林间,树屋毫无违和感,只因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。

来这里不要急着走,晒晒太阳,听听流水,爬走瀑布,然后大口呼吸。

每栋树屋下有自己的浴室,打开一看,竟是现代化的马桶、洗手盆和花洒。在林间用泉水洗浴,应该愉快得让人想哼哼歌吧。

无人机在树林里航拍难度有大,GPS无法侦测,只得人手控制,避免和茂密树冠交缠。还好任务成功,才有了第一张照片的独特角度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