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een Pen | 地球日:人类世到来 (Age of Man) (1/2)
- backpackmonks
- 2015年4月23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
22.04.2015 星洲日报副刊
報導:本刊 鄭鳳雲
攝影:本報 黃冰冰
杜拜在沙漠中搭起矗入雲端的鋼鐵建築,成千上萬的汽車在早高峰時段塞在主要公路上動彈不得,阿拉斯加螃蟹被送到亞洲的餐桌上,湧動的黑金在輸送管裡奔向世界各地,煤炭從地底深處出土轉運,成片的溫室種植餵養歐洲人口的新鮮蔬食……
——
如此毫無保留地攫取資源,人類對地球的改變已不限於地表,就連地質年代都改變了。諾貝爾獎得主、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·克魯岑(Paul Crutzen)在過去15年來不斷告訴世人,我們已經來到一個全新的世代——人類世(Anthropocene)。
“人類世是全新世(Holecene)的終結。地質學中,冰河時期結束後我們劃出了一道明確的界限,地球開始進入文明的全新世代。全新世始於約一萬兩千年前,地球變得溫暖,農業和文明開始出現。”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(SDSN)總監杰弗瑞·薩克斯教授(Jeffrey D. Sachs)在一場大學演講中說道。
然而,近年來研究學者開始爭論,全新世已經走入歷史,地球進入人類世。
人類世的英文Anthropocene由Anthropo(人類)和Cene(世)組成,意即人類的世代(Age of Man)。這個地質學上的新世代代表了什麼?“這是地球史上,首次出現大規模物理改變並非自然演變而來,而是人類一手導演造成。”
人類對地球的改變不止是肉眼可見的經濟和人口數量,還有更深刻的對水循環、氮循環、碳循環的干預,人類活動甚至成為改變這些自然循環的主要推手。
“這個訊息不僅僅是地質學上的一個學術性理論,而是一記警鐘。人類就好像貨車司機,加速拉動整個地球改變,只可惜,我們是一個喝醉的司機,甚少去注意自己的開車技術。我們不知道自己對地球做了什麼,我們也不知道這背後潛藏的風險將在不久的將來帶來嚴重後果。”
人類世的問題在於,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,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這完全是由人類的經濟成長、人口暴增造成,使得人類對資源利用達到如今這般極致。我們對地球施加壓力,以至於人類足以改變地球的基礎系統:生物多樣性、氣候、水循環。
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向前人取經如何面對這個全新的世代,因為人類世是人類的,人類世就是現在,人類世是史無前例的。”杰弗瑞字字清晰地說道。”
——
其實,一切都是規模大小的問題。
若一個羅馬帝國的農夫穿越時空,降落在1750年的英國,他也許會感到非常有歸屬感,因為那個時候的英國,無論科技或農耕技術都和羅馬帝國時期相似,沒有太大差異。可不久之後,突然一切都改變了。人類挖掘出沉積在地底的化石燃料,大規模使用各種能源,在短短兩百年間,改變了大氣成分、地形面貌、地底結構、生態系統,“這一切突如其來的改變,基本上始於詹姆斯·瓦特發明的蒸汽機。”
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,帶領世界經濟井噴成長,在過去兩千年中,前1800年世界生產總值沒有太大變化,“經濟學家在重建過去1800年的經濟環境時,沒有遇到太大問題,因為人們基本上都在務農,經濟環境並不複雜。可是在蒸汽機出現以後,經濟起飛,世界生產總值是工業革命以前的超過100倍。”
世界生產總值這條平穩前進了1800年的直線,在遇到工業革命這個轉捩點後,如火箭般以近乎垂直的角度,在短短兩百年上升至遙不可及的高空。除了世界生產總值呈現這樣的扭轉,人口總數也有相似的軌跡。
好消息是,經濟騰飛改善生活質量,兩百年前世界90%人口處在極度貧窮線下,到了今日,降低到15%,從幾乎所有人都是窮的,到幾乎所有人走出貧窮,而人均壽命也從35歲增加到70歲,在一些高收入國家甚至可達80歲。
——
但好消息僅止於此。
“據我們所知,這段時期裡,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地球的實際大小,確切來說改變的大小是0%。”杰弗瑞幽默地說。在人類主導並爆發成長的社會,“其他”東西,也和世界生產總值及人口總數呈現一樣的改變曲線,並且為人類世的到來敞開了大門。
【二氧化碳和氣候改變】
二氧化碳濃度就是其中之一。“1760年以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一直平穩地在一定範圍內波動,波動,波動……”杰弗瑞沿著那條平穩振盪的曲線指著,“突然瓦特發明了蒸汽機,噢不,我們燃燒化石燃料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,於是我們又有了一條突然衝高的曲線。”
和二氧化碳一起造成溫室效應的,還有水、一氧化二氮、甲烷、氯氟碳化物等等,它們組成了一張厚厚的毯子,罩在地球上空,吸收紅外線、阻止熱量散發,從而造成全球氣溫快速上升。
“工業革命以前的1800年間,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在280ppm波動,工業革命過後迅速增加,兩年前我們已經達到400ppm,這意味著人類在燃燒數以億計噸化石燃料以驅動現代經濟發展時,已經打破了自然的二氧化碳循環,我們正在改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。”
【海洋酸化】
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,氣溫升高了,海平面越來越高,也越來越酸。“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碳酸,使海水酸化,海洋的pH值已經下降0.1,換句話說,海洋酸度增加了30%。對很多需要鈣的海洋生物來說,它們無法在這種酸性環境下存活下來。”
【土地開發改變地質】
回到陸地上,我們種植大量食物以餵飽地球上70.3億人,因此不得不使用化學農藥。我們將這些化學成分一遍遍灑在土地上,周而復始,再經過雨水沖刷匯流後,進入小溪、河流再到大海之中,水循環將這些藥物滲透到地球的每一寸角落。
我們開發大壩,用人類的科技阻斷江河,人為調控水流週期,淹沒大片森林面積;我們改變土地原有的用途,在沙漠中建立城市,在綠地上鋪上灰泥,人類活動已經在地質年鑑中沉積出屬於人類世的永久印記。
【物種滅絕】
遭殃的不止這些。“在地球歷史上,經歷過5次物種大滅絕,現在,我們正人為製造第六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。”
過往的五次物種大滅絕,大多由地球環境大範圍改變、隕石撞擊或其他強大物理變化造成。來到正在發生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,土地用途的巨大改變則成為首要原因之一。
“人類用盡一切我們可以找得到的土地,開發農業、建造城市,人類將光合作用下將近一半的原產物佔為己有,將剩下為數不多的資源留給其他物種,在破壞了生態系統之後,我們正在引發不同種類的動植物的死亡。”杰弗瑞說完,場內一片沉靜。
——
2015年是非比尋常的一年,各國首腦將在今年就可持續發展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這個概念進行討論,商討出可以做出的改變。無論我們喜歡與否,今年將是全球許多環境課題進行協商的一年。
“如果我們做了正確決定,我們將為世界帶來巨大改變;如果我們做了錯誤決定,我們將錯失這個再也回不來的最佳時機。”
下一期,我們將一同來看,在政治角力下人類究竟做了多少錯誤決定,對地球帶來多大摧毀,也一樣通過政治力量,如何讓我們在抵達攝氏2度的大限以前,得以緊急剎車。
【地球日Earth Day】
起源於於45年前美國校園,目前定於每年4月22日在全球舉行,今年主題為“地球未來,由我做主!”(It is our time to lead!)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進步,共同籌劃地球遠景,避免失控的經濟發展繼續帶來惡性循環,向可持續發展邁進。
【杰弗瑞·薩克斯】
世界知名經濟學教授、可持續發展專家、聯合國高級顧問、暢銷書作家及專欄作家,目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教授及所長。他曾兩次被《時代雜誌》評為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世界領袖、被《紐約時報》譽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家、被《經濟學家》列為過去1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三位在世經濟學家之一。
Comments